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也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过去我国制造业处于全而不精的局面。而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中国制造业想要真正从中低端迈进高端制造,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是中国所独有,国外并不这么称呼。它的正式出现,见之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划分,其范围具体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8个行业大类中的重工业。
一、装备制造的起源
人类最早拥有的装备是人类自身,通过大脑的指挥及眼耳口鼻和手脚的协同,生产出各种用途不同的工具,这些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人力工具、畜力工具、自然力工具三种,它们极大地提高的人类的生产力,直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一)人力工具
人力工具是通过人类自身这台装备生产出的最早工具种类,最早人类使用木箭进行狩猎,这无疑降低了人类获取食物的难度,让人类初步体会到工具带来的便利。
后来又发现经过石头打磨的木箭更好用,石器时代正式开启,在这一时期,人类针对不同性质的岩石,发明出不同用途的石器。例如,燧石和角岩被削尖用来作为切东西的工具或武器;玄武岩和沙岩被用来制成石制磨具;到了石器时代后期,粘土等材质也被利用来制成陶器。同时,木材、骨、贝壳、鹿角和其他的材料也被广泛地开发出了不同的用途;及至后来冶炼技术的出现,各类金属工具大量涌现。这些工具发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畜力工具
人力工具的出现,虽然方便了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但是毕竟人力有限。基于提高生产力的刚需,公元前22世纪夏朝的奚仲发明了车,开启了畜力工具时代,从此人类围绕驯养的大型家畜如牛、马、驴等畜力发明了耧、犁等生产工具,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生产力,也大幅度提高了人类族群的数量上限,增强了族群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三)自然力工具
不管是人力还是畜力都敌不过自然伟力。常见的水成为人类掌握并应用广泛的自然力之一。
水碓是利用水力舂米脱壳的机械,在西汉末年就出现了,汉代桓谭(约前23—后50)的《桓子新论》里有关于水碓的记载。利用水碓,可以日夜加工粮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边都可以设置水碓,还可根据水势大小设置多个水碓,设置两个以上的叫做连机碓,最常用是设置四个碓,《天工开物》绘有一个水轮带动四个碓的画面。这种装置一直到现在还有一些偏远的地区也还在使用。
水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并且针对所处水流冲击力大小不同还有所区分,水的冲动力比较大的地方,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冲动力比较小,但是水量比较大,水磨动力部分是一个立轮。随着机械制造技术的进步,后来人们发明一种构造比较复杂的水磨,一个水轮能带动几个磨同时转动,这种水磨叫做水转连机磨。《王祯农书》上有关于水转连机磨的记载,这种水力加工机械的水轮又高又宽,是立轮需用急流大水冲动水轮,轮轴很粗长度要适中,在轴上相隔一定的距离,安装三个齿轮,每个齿轮又和一个磨上的齿轮相衔接,中间的三个磨又和各自旁边的两个磨的木齿相接。水轮转动通过齿轮带动中间的磨,中间的磨一转,又通过磨上的木齿带动旁边的磨。这样,一个水轮能带动九个磨同时工作。
在元代《王祯农书》上还有灌溉设备水转龙骨水车的记载,这种设备距今也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了。
综上,人类最早拥有的装备是自身,具有强大的学习成长能力,制造出各种用途结构越来越复杂工具,也让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人类利用自身这款装备,催生出古代繁荣的手工业,推动着人类文明繁衍发展至今,也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诞生打下基础。
二、近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
清朝末年,我国的近代装备制造业开始萌芽,由手工业作坊式小生产向使用动力机器的生产方式转变。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使中国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与此同时,在官僚体系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派别——洋务派。为了抵御国内动乱和外国侵略,在洋务派的倡导下,中国最早的装备制造业——军事工业出现了。
1862年,我国第一座机械厂——安庆军械所由洋务派代表人曾国藩亲自创建。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便是由安庆军械所于1862年4月制成。随后,安庆军械所又分别于1863年11月制成小火轮,1866年春制成了“黄鹄号”轮船。自此,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序幕正式拉开到1911年,洋务派相继在上海、南京、福州等地创建了26个制造局(亦称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
这一时期,洋务派培养出了一批技术人才,引进了一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于近代军用工业的兴起,与清政府财力的限制,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开始积极转向经营航运、矿冶、纺织、电讯、铁路等民用企业,期望开辟新的财源。由此,民族资本家经营的民用装备制造业开始兴起。在广州、上海等沿海地区,一些手工作坊开始承接船舶修配业务,随着资金和技术经验的积累,有的作坊逐渐发展为小型机械修造厂。到20世纪初,随着国内对机械产品的修造市场需求逐步增加,民营资本经营的装备制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船舶修造、轧花机及缫丝机制造、纺织针织机修配、印刷机制造、机器安装及公用事业修配等专业。到1913年,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机械企业全国约有7家,中国装备制造业取得的初步发展,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表现出了足够的生命力和活力,为装备制造业日后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这些民族资本经营的企业,规模太小,不具有竞争力,又无官僚资本那样的背景,最终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一度出现了繁荣发展期。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与北洋政府的政策倾向密切相关,一系列工业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扫除了民族资产阶级从事工业的障碍,改善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投资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民族资本发展装备制造业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北洋军阀统治后期内战不断,外资也不断排挤, 但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却表现出了足够的生命力和活力,为装备制造业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仍然坚持以发展经济为重点,并将沿海沿江地区大量的工矿企业和技术人员转移后方,为在后方发展装备制造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比较充足的技术人才市场。这一时期,从支持持久抗战的需要出发,中国政府加快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步伐,使战前中国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轻重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变。
三、现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建国后,中国真正的开启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现代装备制造业史由此开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产业发展政策紧密相连。各种产业政策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路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可以将其划分为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起飞阶段。
(一)起步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建国初期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时期的装备制造业,主要是在前苏联的援建下起步的,当时的技术及原始生产设备,也几乎都是从前苏联引进的。同时在前苏联全方位的帮助下,中国企业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生产及贸易经验,并培训了大批人才,这些都在以后几十年的装备制造业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召开,机械行业围绕自身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大范围“关、停、并、转”的调整,提升了企业的配套能力。这一时期,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一般普通产品向大型、精密产品和一般成套设备过渡。
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国内先后从日、英等国家引进化纤、冶金、石化等方面的成套设备和技术计84项,用汇总额达3亿美元。这些设备的引进提高了这些部门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1964年6月6日,国家提出加快“三线建设”、加强战备的要求。三线建设的范围全部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中装备制造业的总投资额为42亿元,建成的装备制造业大中项目共124个。虽然三线建设的出发点是备战,但是这一政策客观上改变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这种大规模、方向明确的投资建设,在客观上初步改变了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的不合理状况,促进了内地省区的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给以后的西部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文革的开始,调整时期在工业管理方面刚刚建立的秩序,就受到猛烈地冲击,机械行业相关管理机构几乎处于半瘫痪状态,不少行业骨干企业一度濒临倒闭。一些企业甚至展开了激烈的“争权”斗争,损失惨重。
当然70年代,由政府部门主导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浪潮,也是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另一股力量。这次成套技术设备的引进,对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对建立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以致对后来的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合作与竞争,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成长阶段
文革带来的影响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必须进行体制改革,中国装备制造业也由此实现了全方位的调整与转变。
文革结束后,由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调整,社会需求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重工业发展速度放慢,轻工市场、交通运输等方面所需设备和配件大量增加,装备制造业的生产结构开始有了变化,轻工、纺织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产品比重增加;加强了维修配件的生产供应;在扩大服务领域过程中,提高了企业的适应能力。
文革结束后,全国装备制造业开始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以期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技术水平。1984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由此开始走向市场经济。随后又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调动了经营者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最重大突破,是逐步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行业管理部门开始将注意力从微观的指令性管理转向注重加强全行业的宏观协调工作。通过一系列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一时期,装备制造业科研体制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扩大研究所自主权,推行技术合同制,试行科研成果有偿转让,发展各种科研与生产联合体等,从而增强了装备制造业科技工作的活力,为发展新产品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开放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环渤海开放区、沿江内陆城市以及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等。经济特区和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以后,这些城市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等率先发展起装备制造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深圳,到1985年已有24个机械厂开始生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出口创汇。
在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80年代至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本国工业,装备制造业也被列为重点发展行业之一。在这一时期,中国加快了工业技术升级的步伐,签约成交的项目逐年增多,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一度出现了一股“设备引进潮”。至80年代末期累计共引进技术约1200项,装备制造业成为引进技术最多、引进内容最广泛的行业,推动了国内装备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到了90年代至2000年代初,装备制造业主要特点是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在这个时期,中国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了一些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比如,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大型水利工程装备、大型煤矿综采设备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
(三)起飞阶段
进入21世纪,中国此时也意识到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作用,并将其放在一个战略性的高度来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国家更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巩固了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地位。2006年,国家先后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及其配套政策,为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的《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有利于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2010年,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7大领域提升为新时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新能源汽车同装备制造业直接相关。
在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后,加之宏观环境向好,中国装备制造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行业整体摆脱了前10年徘徊不前的状态。在这十年中,中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首次跃居世界首位,全行业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4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38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数从3.36万家增加到10万多家;资产规模从1.96万亿元增长到10.4万亿元;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的比重从9.2%大幅提升至19%左右,占GDP的比重从3.7%提高到9%左右。进出口贸易首次实现顺差,汽车、发电设备、机床、大中型拖拉机等主要机械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发电设备和输变电设备等许多重大技术装备技术进步取得突破,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除上述数字反映出的规模上的增长外,随着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装备制造业开始向高端市场迈进,产品创新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着力推动产品技术升级和品牌建设。中国装备制造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企业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各种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逐渐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道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得到了大幅提升,逐渐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比如,中国企业推广的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兴起的新技术。
装备制造业的变化除了产品结构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外,还表现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以及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兴起等多个方面。
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作为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此外,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目标,到2025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8%的发展目标。此外,各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对装备制造业的投资,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规模预计将达到45万亿元,同比增长8%。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增速最快,达到11.0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营业收入占比最高,2022年营业收入预计将达到12.1万亿元。
从行业发展现状来看,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且在不断扩大。在产业链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企业,这些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市场需求比较旺盛。
但是,我国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产品技术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品牌影响力还需要加强等。从国际国内发展现状来看,我国装备制造业亟待转型升级,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升级发展。
综上所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同社会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息息相关。不同的时代背景、经济制度,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适时的鼓励政策会对装备制造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落后的、不能与时俱进的政策,则会使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出现波动。
总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仿制到自主创新、从低端到高端、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转型升级过程。如今,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需要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还需要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